润色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写作、职称论文写作、职称论文发表及期刊论文发表服务!QQ:542793091

当前位置:润色论文网艺术论文 → 文章正文

狴犴形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研究

作者:润色论文网  来源:www.runselw.com  发布时间:2017/12/5 10:59:29  

摘要:狴犴亦称宪章, 从古至今, 它被视为看守狱门或官衙的珍禽神兽。狴犴因其独特的造型而被人们广泛应用于设计之中, 尤以装饰和铸造这两种形式为主。本文试图从历史渊源、造型艺术、文化内涵这三个方面解析狴犴, 从而为其设计实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狴犴; 造型艺术; 文化内涵;

1 狴犴的历史渊源

狴犴文化历史悠久, 由于历来对狴犴的记载很少,所以民间存在多种说法。一说, 在《字林》中有记载“犴, 野狗, 似狐, 黑喙”, 传说犴是狗, 形似狐狸, 有黑色的嘴。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犴是驼鹿。关于狴, 没有具体记载, 人们猜测也是野狗。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 狴犴似虎, 是一种威猛的走兽。狴犴的形象来源于虎, 并不是空穴来风。传说“虎生三只, 必有一只是豹;豹生三只, 必有一只是铥;铥生三只, 必有一只是貅;貅生三只, 必有一只是狴犴”, 所以这一种说法想必是最合乎情理的。

狴犴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 据史料记载, 狴犴与南宋时期的狱卒犴裔有颇深的渊源。犴裔克己奉公、善良真诚、待人友善, 却因此遭到奸臣秦桧的嫉妒,不幸被皇帝处以死刑。相传, 犴裔死后化身为狴犴, 它惩恶扬善、坚守正义, 故而冠以正气凌然的威武形象而著称。

据明代诗人张岱《夜航船》记载:“俗传龙子九种, 四曰狴犴, 似虎有威力, 故立于衙门。”狴犴是龙的第四子, 又称“狴”“犴”“宪章”, 形状类似于虎, 急公好义, 明辨是非, 因此在狱门或者衙门的大门上一般都用狴犴的形象作为装饰。在南宋年间, 狴犴的形象经过浙江省上虞市民间艺人的艺术化创造, 形成了极具民间特色的“狴犴龙舞”。这既塑造了狴犴形似“虎”的威严形象, 也使民间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狴犴历来被文人墨客广为称颂, “自予居狴犴, 一室以自治”, “何时貂蝉去, 忽与浊世违”, 这两句诗出自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 诗中借以狴犴的深刻含义,表达作者的英雄气概, 追求正义;宋代诗人华岳也曾写下千古佳句“人间狴犴知无所, 天上蓬莱还有宫”。狴犴形象经历800多年,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正是由于狴犴的大义凛然, 它被世人广为流传, 也成为诗人的精神载体,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狴犴的造型艺术

相传狴犴是庶出, 是虎头蛇尾的走兽, 但到后来只保留了虎头的形象, 蛇尾消失了。就特点而言, 狴犴面部的造型更是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双目怒视, 气势逼人, 铁面獠牙, 怒气冲天, 霸气外露, 表情狰狞。它那双凶恶的眼神令人不寒而栗, 它那双裸露在外的尖锐牙齿更是暴露了它的凶恶, 面部呈现狰狞之势, 容易让犯人产生一种不适感,从而心生畏惧。传说狴犴的眼睛是夜明珠, 明代曾有人剜出, 进贡给皇帝。制作技艺上, 人们将其刻铸在监狱、牢房的门上墙壁上, 或将其制作成门把手, 悬挂于门衙之上。材料上, 多用铁质或石雕, 以铁和石头这样坚硬的材质把狴犴秉公而断、仗义执言之风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3 狴犴的文化内涵

在“龙之九子”的传说中, 狴犴是其四子, 专门负责刑狱和衙门。它的形象常常被立于官衙正堂两侧, 它虎视眈眈, 洞察一切, 明辨是非, 维护公堂的严肃正气。它也装饰在死囚牢笼的门楣之上, 因其形象似虎, 因为民间就有了虎头牢的说法。在民间传说中, 狴裔是含冤而死。作为狴裔的化身, 狴犴不仅是牢狱的象征, 还是正义与公正的代表, 它是黎民百姓的守护神。久而久之, 人们把狴犴做成吉祥物, 佩戴在身上, 有祈福驱灾纳祥, 避免牢狱之灾。

由于对犴文化的崇敬, 在夏商周时期, 狴犴就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广泛应用于青铜器中。狴犴纹样简洁精炼, 威严肃穆, 浑厚凝重, 庄穆质朴, 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在再加上精湛的制作技艺, 使得青铜器成为古代封建文化的艺术珍品。

早在公元前5000年, 犴已经是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的图腾纹样。随着时间的推移, 河姆渡为表达对犴图腾的崇敬和对自然的敬畏, 衍生出一种民间舞蹈, 被称为“犴舞”。它是河姆渡文化的产物, 从侧面反映了河姆渡先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迄今仍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古时候, 在出现天灾或者有不祥之兆的时候, 人们都会用犴舞来祈祷神明,望消灾, 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到了秦朝, 犴舞发展成一种民间风俗,被称为“余姚犴舞”。犴舞是当地人民迎接新年的习俗。余姚流传着送犴过年的习俗, 每到新年, 人们用稻草扎成犴, 之后送到江边海边焚烧, 与此同时在村头街口举行表演仪式。犴舞表演的招式和阵法十分特殊。犴舞舞队以“令”字红旗开路, 紧跟着是一面黄色“帅”旗,在“帅”旗上, 用鲜红色绣着篆体字“犴”, 通常黄旗上方写有“国泰民安”“民康物阜”“太平盛世”等寓意美好的词语, 寄托人们幸福、喜庆、吉祥的美好愿望。由唢呐、锣鼓、镲等乐器为犴舞伴奏, 是当地喜闻乐见的庆典, 整个场面浩浩荡荡、威风堂堂。这种独特的民间习俗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

到了南宋年间, 犴舞在上虞南乡发展成为“狴犴龙舞”, 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在冯浦村, 为了祭祀虞尧皇帝, 每到庙会的时候, 村民都会表演狴犴龙舞。在冯浦村, 狴犴龙舞极具当地特色。据记载, 当地村民根据狴犴的形象,制作出了狴犴龙。狴犴龙长约16米, 共由9节步龙组成, 是由20个人组成的表演龙队。在表演时,20个旗手分别站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共执4面三角旗和1面“犴龙”旗, 排列成梅花阵, 进行横、纵、圆圈、跳跃、起伏、流动、缠绕的方阵变换。庞大的狴犴龙在头顶上方移动, 栩栩如生, 灵活多变。

狴犴龙舞不仅是古代封建文化留下的艺术珍品, 也是古代先人孕育出来的精神文明成果。这种精神文明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 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最终形成独特的“狴犴文化”。对我们来说, 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1945年, 为了庆祝抗战胜利, 在章镇的庆典上, 举行了盛大的狴犴龙舞表演。该表演场面壮观, 声势浩大, 深受百姓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经济百废待兴, 文化的发展更是滞后, 在此背景下, 狴犴龙舞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加之其距今年代久远, 故而导致这一民间风俗几乎要失传。在2006年, 得到党和政府的保护, “狴犴龙舞”又一次在浙江省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中亮相。但是无论是从阵法和表演方式上, 都与先前的狴犴龙舞有很大的差别。原汁原味的狴犴龙舞已经销声匿迹。

4 结语

当今世界, 国家之间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狴犴因具有悠久的历史、奇特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广为人们喜爱。狴犴龙舞作为民间优秀的习俗, 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挖掘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 防止一切文化遗产的消失,也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加强对民间风俗和习俗的保护, 人们也要好好珍惜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荀一潮.发现犴舞[J].观察与思考, 2006(4) :70-71.

[2]杨昌俊.“狴犴”:监狱的别称[J].咬文嚼字, 2010.

[3]周颖.“龙生九子”考[J].红楼梦学刊, 1986.

[4]黄懿陆.“狴犴”钮玉玺揭示古老图腾文字[N].云南经济日报, 2014-08-22.

[5]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十四:余姚犴舞[J].宁波通讯, 2008.

联系方式

客服QQ 542793091
网站地址 www.runselw.com
郑重承诺 原创,包修改,包通过!
提供专业快捷满意的论文服务!
润色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