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
ISSN:1001-5795
CN:31-1036/G4
出版地:上海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邮发代号:4-378
创刊时间:1979
出版信息
专题名称:高等教育;外国语言文字
出版文献量:4056 篇
总下载次数:1694138 次
总被引次数:53439 次
评价信息
(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2.364
(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1.537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
收录论文范文
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途径研究
摘要: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是当今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有价值的话题,它对强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调查了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基础上,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托,结合教育学研究方法,探讨了教师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增强生态意识、形成知识结构“最适区”和提高生态适应力等途径发展自身信息素养。
关键词:生态学; 大学英语教师; 信息素养;
1 引言
信息技术融入外语教育领域后,教学环境逐渐走向了智能,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促使密集型教育走向个性化、分散化和社会化,同时也使教学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并形成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喜欢阅图摄取信息,青睐指尖上的学习方式,具有熟练驾驭技术的能力 (陈坚林、贾振霞,2017) ,能够轻易地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但也很容易在海量信息中迷失自己。因此,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信息技术的导航者,需要自觉地树立教育信息观,把握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善于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改变固化了的教育教学方法,调整育人方式,因材施教。《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信息化外语教学要求教师须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其普遍被认可的定义是指人们能够充分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秦美娟、何广铿,2009) 。而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根据教育教学环境的要求,熟练地使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和使用,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和科研问题的意识、知识和能力。本文从信息意识、知识结构、教学/科研信息能力等维度对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实状况展开了调查,并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途径。
2 理论视角
生态学“强调生物与周围环境的互补互摄和协同进化,蕴含着整体、多样、平衡、和谐的思想” (翟亚军、王战军,2006) ,其最核心的概念是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平衡原理。一个功能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种群和生态环境两部分。生态环境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因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主导因子、限制因子、入侵因子等。其中,入侵因子指能够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生态种群和生态环境等发生变化的因子。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其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学理论取向对于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具有很好的解释力。信息技术如同自然界中的入侵物种,它的入侵,在最初时,对于学校和教学环境的生态平衡来说是一种“破坏”。那么,如何将这种入侵因子的“破坏性”降到最低点,就在于教育教学环境下的“关键物种”——教师对这个“入侵物种”的认识、改造、磨合以及使用 (许哲、董阁,2010: 61-64) 。我国自2004年启动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历时十五年了,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课程的整合也遵循着生态原理,呈现“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动态螺旋式的发展趋势。同时,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如生态意识、适应性以及最适度原则) 将为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式 (耿益群,2011) 。
3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从生态学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展开了调查。
3.1 研究对象
首先,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是242名来自全国5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 (其学校类型、年龄比例以及学历学位情况详见表1) 。从各项数据上来看,这些基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前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结构现状。其次,本研究还随机选取了19名教师作为半结构式访谈对象。
表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3.2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1)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如何?
(2) 如何找到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途径?
3.3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主要围绕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概念展开,内容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信息技术用于科研,并参考相关文献 (秦美娟、何广铿,2009;文秋芳、任庆梅,2010:77) 编制问卷题目,共20题。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1—5表示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访谈内容涉及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中多媒体网络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
3.4 数据收集
调查问卷采取现场发放回收和邮寄回收。共发放24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5份,有效率72%。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Cronbach' Alpha系数为0.76 (项数20) ,问卷整体信度良好。
访谈数据的收集主要是通过录音、邮件和转写文本。这些质性数据将与量化数据形成三角验证,并对量化研究进行补充说明。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分析,均值得分在4以上的表示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实情况趋向于教师应达到的信息素养要求,分值越大趋向性越强;反之亦然。
表2显示,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整体均值为3.6618,分值小于4,说明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整体与教师应达到的信息素养要求存在偏差。
表2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4.1 信息意识
教师信息意识的考察主要从其对信息技术介入的敏感度、对教学信息化的关注度、对现代教学理念的认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等角度出发。数据显示,教师意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改变,且已经视现代教学的新理念为常态,并践行师生交流的多样化和角色上的转换 (如题项“对信息技术介入的敏感度”,M=4.2114和题项“对现代教学理念的认识”,M=4.0971) ,但教师并不完全清楚新型教学模式 (如翻转课堂和慕课等) 存在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实施等问题。
表3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意识现状分析
4.2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维度主要考察大学英语教师对计算机基本知识、多媒体知识和网络知识的掌握情况。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多数教师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 ,其均值M=4.1943;简单的多媒体知识,如制作PPT课件等,其均值M=4.0212,但大多数教师无法运用音频或视频软件处理或加工教学资源;“网络知识”题项均值未达到4 (M=3.3741) ,说明教师对于网络的应用工具、网络信息检索等还不够了解,不能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审视和反思教学理念和方法,无法将新技术与英语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相互融合和平衡。
表4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知识现状分析
4.3 信息技术用于教学
表5数据显示,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情况可以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一是教师对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的使用已经处于一种常态化,如题项“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M=4. 2971) 、“多媒体课件制作” (M=4.0143) 以及线上沟通和交流 (M=3.9942) ,其均值得分说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熟悉度和使用熟练度较高;二是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中作用的发挥分值低于4 (M=3.7257) ,结合访谈数据发现,信息技术仍处于辅助教学阶段,并未真正融入到教学中,教师做不到灵活地转换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等) ,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 (M=3.3314) (慕课等) 和恰当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混合式学习、移动学习等) 。可见,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问题不在于使用了多少种信息技术,而在于如何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以达到有效教学。
表5 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现状分析
4.4 信息技术用于科研
信息技术用于科研主要考察大学英语教师使用文献管理等工具查找、选择并整合所需要的科研资料以及使用科研工具和软件等情况。问卷数据显示,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和整合科研资料上感觉有些困难 (M值均低于4) ,对于应用于科研的工具或软件不太熟悉或不能恰当地使用 (M=3.3761) 。
表6 信息技术用于科研的现状分析
研究者进一步调查了科研应用软件的使用情况,包括CNKI、超星、读秀、新浪爱问等国内外期刊网和数据库,Endnote、 NoteExpress、 E-learning和Ever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AntConc或WordSmith等语料库工具以及SPSS和EXCEL等数据统计软件,并统计了受访教师近3年的科研成果情况。具体情况见表7。
表7数据显示,教师对用于科研的文献搜索软件使用较为广泛,但只有少数教师会使用文献管理软件、语料库工具和数据统计软件辅助科研;而从受试教师的研究成果与应用软件使用的匹配情况来看,在使用一些文献搜索软件的基础上,并能运用文献管理软件、语料库或数据统计软件辅助科研的教师,其科研水平相对较高、科研成果也相对更显著。
5 研究发现
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实状况的调查和定量统计分析发现,大学英语教师对信息技术已具备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网络,并通过一些信息技术软件进行师生、生生交流,以及运用信息查找和管理软件辅助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常态。但数据仍显示,大学英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局限于使用简单的办公软件、PPT制作、浏览网页、收发Email等,而更复杂一些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相对匮乏,如视频节选、文献管理软件、数据处理软件乃至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因此,下文将从生态学角度,运用“生态意识、最适区、生态适应能力”等生态学理论,结合访谈数据,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意识、知识结构和信息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寻找大学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
5.1 改进教师信息意识,启动“行为—生态效应—利益”机制
“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信息意识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核心素养。从生态学的角度上来理解,教师作为生态主体,其生存状态和生态功能必然受到环境因子 (信息技术) 的综合作用。而信息意识就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生态意识,关注的是教师对于自身与信息技术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注意,对于自身所处生态环境 (互联网+外语教学环境) 和生态系统 (教师、学生、信息技术) 的注意,以及对于促进生态协调发展和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行动自觉。数据分析表明,信息技术是否在教师生存和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适应、改造、融合和支配。教师应该注意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并能够使用合乎教学情境的信息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即具备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意识、应用意识以及信任度等。
表7 受访教师软件应用情况及近3年的科研成果情况
生态学中的生态意识是通过自然进化生成的,通常由生物主体的生态发展需求引发生态意识生成。教师对于技术整合后自身知识结构重组的诉求,对于传统教学理念与创新教学方法协调共生的思考,对于信息技术适切地融合于教学实践的期盼,都是由于自身发展需求而逐渐产生并强化的,更是来自于其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即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教学生态失衡和教师职业危机的反思。由此可见,“教师的生态意识不可能自发地或自动地产生,它来自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受教育危机形势所迫,来自对教育自身的责任的认识,它的形成需要突破传统的理论结构和价值观念,因而它的产生需要经过培养、教育和训练” (贺祖斌,2005:206) 。换言之,教师生态意识是一种意识觉醒,它建立在对不良体验和错误行为的反思之上。因此,培养、教育和培训是变被动式生成为主动性选择和主动性改变的有效方法。但是,以往理论式的教师教育不利于生态意识的生成,还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在教师培养、教育、培训的同时,启动“行为—生态效应—利益”机制,从宏观政策上进行调控,从学校组织制度上进行设计,让教师清晰地认识到其行为与利益的关联性,即如若教师的行为不利于生态和谐,其主体利益就会受到损害,逐渐使教师明白维护所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就是保护自身的利益,帮助和引导教师采取有利于生态和谐的行动,进而真正建立起生态意识。
5.2 形成TPACK知识结构,寻找“最适区”
“知识结构”是对教师专业属性的一种保障。因此,教师知识“不仅是指所教的内容,还包括对怎么教和教谁这两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王艳玲,2009) 。一般认为,教师知识结构是由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构成的,其中包括许多细化和外延的知识体系。但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正逐渐解构并重构着教师的知识结构。数据显示,大学英语教师认为自身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信息知识,受访教师也讲到了他们对自身知识结构的认识:“英语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底,也就是说英语语言知识要扎实;还要具有良好的通识教育素养和语言教学理论知识等” (T5) ;当被问到对于信息理论及信息技术了解的程度时,受访教师认为信息知识对巩固和加强其信息意识和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T6) 。但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影响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得到广泛的重视。Shulman (1986) 指出,信息技术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但它主要与文字/视频材料、程序、软件等教学资源相关,是课程知识的一部分。因此信息技术知识被划分为两类:信息技术本身的知识和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技术的知识,这就形成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专业知识+教学知识) 向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 (Koehler et al.,2014) 的转化。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形式多样,因涉及诸多因素而有其复杂性,可归结为整合技术的授课观念、整合技术的课程与课程材料的知识、使用技术教授课程的教学策略和呈现形式的知识 (Niess,2005) 。教师可以通过多途径促进其TPACK的发展,如从专家教师示范中学习和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步骤和应用效果;从相互交流中讨论和反思TPACK的应用,拓展双方处理问题的视野,既而形成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知识体系。
但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与具体的情境相关。当教学环境、课程内容或学生学习特征发生变化时,教师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就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生物对其周围的生态因子都要有一个适宜的量,过多或过少都会使生命活动受到抑制,乃至死亡 (雷丹、陈坚林,2015) 。例如,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输入大量信息,虽然内容丰富了,但时间都用于海量信息的浏览、展示、讲解,不仅妨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但也有部分教师将教学内容仅局限在教材上,不能指引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缺少知识的外延和扩展,无法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等。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整合“度”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学生的需求适量地使用,使其处于教师使用的“适度区” (Zone of the optimum) ;反之,一旦超出了教师使用的“耐受限度” (Zone of tolerance) ,教师的支配力就会下降,现代信息技术就变成了限制因子,教师的TPACK知识结构也不会获得最佳的成长和发展。
5.3 加强生态适应力,促进深度融合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培养目标的调整、个性化学习的提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测试和评估方式的改变,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手段,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信息能力结构也需要随之发生改变。
本研究的问卷数据表明,多数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调整教学计划,评估并修改教学策略,组织学生线上线下学习;其访谈数据也再次证实,教师基本具备了一般信息能力,能够敏锐地捕捉信息,果断地筛选信息,准确地评价信息和自如地交流信息,但缺乏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生态学原理可以对上述现象加以解释。教师所处的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各生态因子互利互助,已经形成了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 (信息技术) 入侵后,很可能因不能适应本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本地环境中没有能抗衡或制约它的生态因子,这个外来物种就形成了真正的入侵,打破平衡,改变或影响教师的生态环境。自然界中,生物体如果能够寻找到所适应的生存环境,选择一定的生存方式,就能生存下来,并繁衍下去;同理,教师的生存之道首先在于适应,适应时代需求,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信息技术才具有价值。由此可见,教师的适应力尤为重要。教师的适应力是教师主体因适应环境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强调的是生物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重要性。
所以,教师要通过修正语言知识以及自我认同调整自身行为 (教学行为、科研行为、教学资源使用行为等) ,主动地维持和协调自身、环境 (信息化教学环境) 与目标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 之间的平衡关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才是教师信息能力发展的最高目标。外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利用丰富资源的共享和多媒体的呈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化学习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其发展路径为:充分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了解因特网的信息服务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用途等,为现代教育观念奠定基础;将一种或多种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于具体课程,打造课程新模式,如翻转课堂、微课等,同时通过组织、整理和分析教学数据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行为的改善,以及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互动等方式的变革,提高教与学的层次和效率。
6 结语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为顺应信息时代的变革,教师须面向“技术+教学”的融合式创新促使信息素养的动态发展,在“互联网+外语教学”的思维方式下,遵循“行为—生态效应—利益”机制,提升教师生态意识;在调整和改变中,探寻教师TPACK知识结构在教学中的“最适区”;在适应、磨合和支配的过程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期推进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但教师应该认识到“技术”作为教学要素的存在有其本源性障碍,也更应该明确教师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劳动 (利用平台、借助资源、使用教学手段) 、能动性努力 (组织课上专业知识学习、引导线上自学与互动、指导课下拓展学习) 达到主体的卓越,彰显教师的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Koehler,M.J.et al.The 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ramework[A].In Spector,J.M.,Merril,J.E.&M.J.Bishop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C].New York:Springer,2014.
[2]Niess,M.L.Preparing teachers to teach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with technology:Developing a technology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5 (5) .
[3]陈坚林,贾振霞.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外语学习方式探索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 (4) .
[4]耿益群.自由与和谐---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5]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雷丹,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师“态”的生态学解析[J].外语学刊,2015 (5) .
[7]秦美娟,何广铿.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探讨[J].外语界,2009 (5) .
[7]文秋芳,任庆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我国1999-2009期刊文献的分析[J].中国外语,2010 (4) .
[9]王艳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近20年来美国教学“知识基础”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 (8) .
[10]许哲,董阁.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生态位[J].终身教育研究,2010 (3) .
[11]翟亚军,王战军.基于生态学观点的大学学科建设应然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 (12) .
客服QQ 542793091
网站地址 www.runselw.com
郑重承诺 原创,包修改,包通过!
提供专业快捷满意的论文服务!
润色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