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早产儿数量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1,2,3]。且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早产儿的发生率仍有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早产儿由于出生胎龄较小,各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吸吮吞咽功能的障碍及不协调,导致经口喂养困难[4]。经口喂养困难不仅会延长早产儿的住院时间,带来经济压力,而且有可能导致长期的喂养问题进而导致早产儿生长发育落后,影响早产儿的社会功能[5]。口腔运动干预(oral motorinterventions, OMIs)是通过对与吸吮-吞咽-呼吸相关的组织或肌肉进行感官刺激,旨在影响口腔机制的生理基础并改善其功能[6]。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为临床寻求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喂养进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8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产科出生并入住儿童重症监护室(NICU)的9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
1.1.1纳入标准
①胎龄30~34周;②体重1500~2500g;③生命体征稳定[体温36.5~37.4℃、呼吸40~60/min、心率120~140/min、血氧饱和度(SpO2)>88%、血压在60/30mmHg(1mmHg=0.133kPa)];④纯管饲喂养,或管饲喂养与肠外营养相结合;⑤无严重并发症;⑥家属知情同意。
1.1.2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并发症:神经系统疾病、重度窒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感染等;②先天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口腔畸形等消化道畸形。
1.1.3剔除标准
①研究过程中并发严重并发症的早产儿;②家属要求提前出院、转院或死亡的早产儿。
1.1.4分组原则
本研究采用随机化分组方法,按早产儿入院的先后顺序获得1~96的编号,用编号除以2,余数=1为干预组,余数=0为对照组。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该组早产儿常规发展性照护,即营造温馨的NICU环境、保持合适的光线强度、体位、温湿度、减少侵袭性操作、疼痛管理、袋鼠式护理等。
1.2.2干预组
本组在早产儿常规发展性照护基础上给予口腔运动干预。①干预频次:每天1次,每天09:00;②干预时间:每次15min,从早产儿入院起,直至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
1.2.3观察指标
1.2.3.1一般临床资料
采用早产儿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设计)调查早产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是否机械通气等以及早产儿母亲的年龄、月收入、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孕产次等资料。
1.2.3.2喂养进程
喂养进程=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开始经口喂养是指首次经口喂养,喂养量≥每次5mL[7];完全经口喂养是指全部经口喂养且无需管饲达48h。观察并记录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时间、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计算喂养进程。
1.2.3.3喂养表现
喂养表现包括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和喂养成效。①喂养效率是指每分钟摄入奶量[8,9];②摄入奶量比是指单次经口摄入奶量占医嘱奶量的比例[8,9];③喂养成效是指进食初5min摄入奶量占医嘱奶量的比例[8,9]。方法:从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程中,每天观测1次喂养活动,喂养时用统一规格的奶瓶,要求早产儿处于安静觉醒状态,记录早产儿经口喂养总奶量、医嘱奶量、进食初5min摄入奶量和喂养时间,计算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和喂养成效。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早产儿96例,每组各48例,10例因家属要求转院、提前出院或并发严重并发症而退出本研究。最终实际完成本研究者86例,完成率89.58%。干预组42例,对照组44例。
2.1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86例早产儿胎龄(32.36±1.19)周,出生体重(1.96±0.37)kg;性别:男49例,女37例;民族:汉族60例,回族22例,其他4例;使用无创机械通气27例,未使用机械通气59例;喂养方式:母乳喂养12例,配方乳喂养38例,两者混合36例。两组早产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早产儿母亲年龄(29.98±4.94)岁;民族:汉族62例,回族22例,其他2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3例,阴道助产2例,剖宫产51例;产次:一胎45例,二胎及以上41例。两组早产儿母亲年龄、民族、产次、分娩方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早产儿喂养进程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早产儿喂养进程比较
2.3两组早产儿喂养效率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早产儿喂养效率比较(x¯±s)
2.4两组早产儿喂养成效比较(见表3)
表3两组早产儿喂养成效比较(x¯±s)
2.5两组早产儿摄入奶量比比较(见表4)
表4两组早产儿摄入奶量比比较(x¯±s)
3讨论
尽管管饲营养或肠外营养能够为不能经口喂养的早产儿提供一定程度的营养,但是管饲营养或肠外营养会导致早产儿消化道的敏感性下降,带来不良后果,因此经口喂养是早产儿最佳的营养方式[10],寻找合适的早期喂养干预措施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尤为重要。
本研究中,口腔运动干预可将早产儿的喂养进程由9.55d缩短到7.88d(P<0.05),并缩短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和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与Fucile等[11,12,13,14]的研究结果相似,这是因为口周按摩是对早产儿的脸颊及嘴唇等与吸吮-吞咽-呼吸相关的肌肉或组织进行刺激,可促进咀嚼肌关闭反射、吸吮和吞咽反射的形成;口内按摩可促进早产儿分泌唾液,有助于吞咽行为的训练。且非营养性吸吮可为早产儿带来味觉、视觉及触觉的感觉刺激,进而刺激迷走神经,帮助早产儿建立有节律的吸吮和吞咽模式,提高吸吮-吞咽-呼吸协调,促进从管饲转换至经口喂养[15],故口腔运动干预可缩短早产儿的喂养进程。喂养表现包括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和喂养成效。其中,喂养效率可良好地反映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摄入奶量比则是用来衡量疲劳程度最小值,早产儿真实的喂养技能[16]。本研究中,口腔运动干预可提高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后第3天、第4天、第5天的喂养效率(P<0.05),这与口腔运动干预可促进吸吮与吞咽的协调,促进经口喂养有关。虽然口腔运动干预可提高早产儿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但是差异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喂养前非营养性吸吮超过2min会引起早产儿喂养时的疲劳有关[17],无疑将影响早产儿的喂养表现。
综上所述,口腔运动干预可缩短经口喂养进程,提高早产儿的喂养效率,进而改善喂养结局。
参考文献
[1] GUYER B, MACDORMAN M F, MARTIN J A, et al.Annual summary vital stltistisc-1997[J].Pediatrics, 1998, 102 (6) :1333-1349.
[2] KRAMER M S , DEMISSIE K, YANG H, et al.The contribution of mild and moderate preterm birth to infant morlality.Fetal and infant health study croup of the canadian perinatal surveillance system[J].JAMA, 2000, 284 (4) :843-849.
客服QQ 542793091
网站地址 www.runselw.com
郑重承诺 原创,包修改,包通过!
提供专业快捷满意的论文服务!
润色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